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动态

文化动态

冬“制”非遗|一秒穿越老常州的冬天

信息来源:本站 | 发布日期: 2024-12-23 16:36:51 | 浏览量:61135
关键词:冬“制”非遗|一秒穿越老常州的冬天

古往今来,往昔如夕。匠人们不疾不徐,生生不息。这些非遗技艺,是他们用双手编织的故事,每一个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的力量。它们跨越时代的界限,世代相传。它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来到了今天。


这一次常州非遗的深度沉浸,是一场关于常州冬日衣食住行美学的探索,每一个展品都在诉说着一段故事。










「择一事,终一生了,这个冬日,探一针一线的修炼终成繁花流动的盛宴;走近剪纸,探索指尖的艺术;用形象逼真的虎头图案盼孩子们健康成长;收集家乡的味道,冬日限定风味......


我们在此摊开一段探索的时代文化答卷,感受这份来自古老岁月的温度。


冬“制”非遗,过最传统的年。







常州虎头鞋制作技艺


虎头鞋鞋头呈虎头模样,常州民众制作虎头鞋已有千年历史。制作一双地道的虎头鞋须经过剪样、粘样、纳底、作鞋头、鞋面、镶边、上楦头、修整等多道复杂工序,光是制作虎头这一个步骤,就用上了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民间普遍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像老虎一样强壮。因此,民间热衷于赠送虎头鞋给即将出嫁的小姐作嫁妆,通常还在做好的虎头鞋内塞入红枣、长生果、桂圆等吉物,表达民众最质朴的祝愿。2010年,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乱针绣



常州乱针绣源于中国传统刺绣,是江苏刺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由杨守玉创立。一改“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平针手法,以素描和油画的绘画理论为指导,凭针作画、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长短并用、纵横交错。近看针法“紊乱”,远看形象栩栩如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乱针绣名家辈出,名作闪烁。更可喜的是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及其他地方绣种,为丰富各自针法的表现能力和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纷纷将乱针绣技法融入自身绣法之中。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盛赞乱针绣:“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2021年,入选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豆炙饼制作技艺


常州豆炙饼也称“豆斋饼”,分为大、小两种。将白雀虹豆磨浆,用平底锅微火煎炙而成的小豆炙饼是常州人纪念祖先和佛事斋供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供品。小豆斋饼还以配菜的形式呈现在餐桌上,如红烧痴虎鱼烩小豆炙饼、豆炙饼蒸白鱼等,因其质地松软,能吸收食物鲜汁,美味更胜主菜。

清代道光年间,常州西瀛里西园菜馆的厨师陈小福在传统豆炙饼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改进工艺,独创了大豆炙饼的制作工艺。其形状大于小豆炙饼,也称“金钱饼”。将鲜肉、虾仁、荸荠作为馅心夹入其中,挂糊后煎至两面金黄。趁热品尝,外酥里嫩、鲜香可口。2023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雅浦酒酿造技艺


雅浦酒属稻米发酵酒,选取当地精白糯米或优质粳米,采用古法“三投发酵法”,经过蒸饭、糖化和发酵、压榨等传统工艺精酿而成。其色泽琥珀、气郁醇香、酒性温和、营养丰富无添加。

雅浦酒的历代传人众多,其中延续脉络清晰且史据可查的为雪堰陆氏一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尚书陆完学第十孙陆洪生复原创新“三投发酵法”,并在武进区雅浦开设酒坊。如今,其后人创办的常州市雅浦酿酒有限公司仍在使用这项技艺,百年来未曾断代。2023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幡神


跳幡神始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由溧阳社渚嵩里汤姓族人发起,是一种民间祭祀舞蹈,

祭祀治水之神祠山张渤,传承至今430多年。由八位村民扮演八神:东方神,蓝色面具,属木;南方神,赤色面具,属火;西方神,银色面具,属金;北方神,黑色面具,属水;中方神,黄色面具,属土;五方神,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化育万物;报春神,赤色面具;开路神,黑色面具;压阵神,紫色面具。

正月初一表演时,“十番令”鼓乐声中,八匹小竹马开场,追逐撒欢,角力嬉戏。接着是“跳三圣”环节,开路神与压阵神上场,作大刀舞,间以吼声,报春神穿行其间。接下来的“跳幡神”环节,报信神请五方神相继上场表演,或对舞、或旋转、或穿行、或共舞。诸神表演,动作凶猛简朴张扬,充满原始野性,是为驱邪逐疫、祝福平安。2007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剪纸


常州剪纸延续了常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精华,拓宽了剪纸的表现手法和题材内容。大量吸收了中国画、版画等创作手法,黑白、线面、疏密、曲直的对比十分强烈,刀法流畅,节奏鲜明,使作品更具装饰性、想像力和审美韵味。

门窗、厅堂、园林、桥、街巷、庭院、水乡人家等多个系列作品将江南老房子、古村落的韵味表现的淋漓精致。常州剪纸传承人多次受邀前往日本、挪威、芬兰、法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作现场演示。剪纸作品在各类艺术大展中多次获得金、银奖项,包括*********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被国内外艺术馆、博物馆大量收藏。2023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坛刻纸


金坛刻纸已在常州金坛流传百余年之久。其工艺主要分为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既延用斗方、团花、中堂、四条屏等传统民间剪纸形式,又吸纳现代审美。金坛刻纸的独特性表现在具体手法上,一般传统剪纸大都是单色,而金坛刻纸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并选用漆纸、宣纸、碳化纸、植绒纸等多样化基础材料。故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剪纸,金坛刻纸具有制品幅式灵活、刻制手法多样、表现细腻丰富和构图精细繁茂等艺术特点。

经历代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已积累了600多个品种,题材内容广泛,多方面、多角度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民间古往今来的生活场景。1993年至今,金坛四度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刻纸)之乡”。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焦溪腊肠与溧阳周城咸鹅

冬季寻访常州焦溪古镇,满街晾晒着腊肠,一排排一串串,构成了一道奇特的水乡风景。焦溪腊肠配方独特、工艺讲究、风味酱香,在江南香肠品类中占据一席之地。

焦溪腊肠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主料二花脸猪肉是焦溪当地的特色品种,被国内畜牧界誉为世界猪种中的“大熊猫”。肉质紧实饱满又细嫩多汁、香浓味美且胶原蛋白丰富。

古镇河道纵横,民居临河建屋,多有檐廊。冬季干燥通风,能够保证腊肠得到晾晒的同时又不被阳光直接照射。如此晒成的腊肠不易走油、变质,长久保存也不失原味。

制作好的焦溪腊肠色泽光润,瘦肉部分呈自然红,脂肪部分雪白不含杂质。手感干爽、腊衣紧贴、结构紧凑、弯曲有弹性。切面肉质光滑无空洞,肥瘦分明,肉香扑鼻。2021年,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城特产周城咸鹅,是溧阳周城和社渚地区知名的土特产和腌制品,产于天目湖镇洙漕村的下城村,具有百年的历史,历经三代人的传承和创新,到目前的第三代传承人江旺庚,已把周城咸鹅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知名的溧阳特产。







Copyright © 2019 常州市文化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 苏ICP备15022718号 技术支持:常州网站建设-江苏东网科技 [管理后台]

电话:0519-8668273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双桂坊45号 邮编:2131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