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动态

文化动态

竹刻名家范遥青的艺缘

信息来源: | 发布日期: 2019-03-07 13:56:51 | 浏览量:6292828
关键词:竹刻名家范遥青的艺缘

      范遥青是位赤脚扛锄头的农民,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还是江苏省“非遗”名录常州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更被收藏大家王世襄赞誉为“当代中国留青竹刻五杰”之一。一个普通的庄稼人,自称“种地是混口饭吃,而竹子上的艺术追求才是一辈子的精神寄托”。在他近50年的艺海生涯中,与一群鸿儒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将范遥青的竹刻艺术闻名于海内外。

      童年时代的范遥青,爱去看村里人做鸟笼,那笼子上雕刻的各种图案让他感觉十分神奇。“文革”时正值他青春年华,不想虚度光阴的他便迷上了“刻竹子”,折断了的竹扁担是现成的竹材,废阳伞的骨子磨尖后便是刻刀。后来,他幸运地争取到一代竹刻大师白士风的面授,还有“京城玩家”王世襄撰写的《竹刻》成为教材。他在没有光彩的竹面上增添了一刀刀浓濡,刻成的一件件作品,有的无代价送人,有的当废物劈掉,但有一件作品辗转去了香港,为香港名医、艺术鉴赏家、竹刻艺术收藏家叶义先生所青睐。深为祖国竹刻艺术日趋衰微、后继乏人忧虑的叶义,收到了范遥青的留青臂搁《林黛玉》,喜出望外地将作品交香港艺术馆收藏。纽约华美协进社社长翁戈尔先生在美举办竹刻展时,叶义送去展出的多件作品中就有范遥青的《林黛玉》,它被美国艺术家评论为“看到了真正的东方美”。叶义与香港艺术馆馆长谭志成合编的《中国竹刻艺术》,也收录了范遥青的作品。当王世襄先生发现这本巨册中的陌生名字与作品,几经周折与江南水乡的这位“草民”联系上了。收到了《竹刻》一书作者的亲笔来信,范遥青激动不已,精选了几件自己尚觉满意的臂搁作品,想邮寄给王老先生鉴赏。不料,邮局工作人员思想还没有“解放”,说这些竹刻件属于“四旧”,不予邮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范遥青的胞弟因有一手缝纫好技术,受聘去北京某部队制衣,几件作品终于转送到了王世襄手里。王老见江南的一位年轻农民匠心独运搞起了竹刻,且刀工非凡,大喜过望,嘱范遥青再携作品赴京,同时举荐给时任中顾委常委、鉴赏家李一氓。不久,《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李一氓撰写的《农民竹雕家》一文,称赞范遥青的竹刻“不比明清时代名家的作品差,可以在各大博物馆收藏”,并说“常州出了这么一个造就很高的竹雕家……真意想不到!”

      北京文化界的许多大家得知竹刻家范遥青是江南的一位农民,都对他格外器重。王世襄先生率先赋诗一首以赠:“妙手轻镌到竹肤,西灜珍重等隋珠。赠君好摘昌黎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范君尧卿,毗陵农家子,自称草民,而刻竹精绝,当在南宋詹成上。顷已蜚声海外,第吴中鲜有者,可谓‘草色遥看近却无’矣!设以‘遥青’为字,讵不音义两谐?戏作小诗,以博一粲。甲子春日,鬯安王世襄书于芳嘉园。)”范遥青原名“尧卿”,改名“遥青”乃由此诗而来。

      时任中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随即步王老韵作诗以示鼓励:“青筠新粉女儿肤,游刃镌刻润胜珠。天水詹成吾欲问,后来居上识将无!”

      著名书画评论家黄苗子先生亦歩韵诗曰:“绝技沉沦感切肤,眼明忽见草中珠。琅玕镂罢耕春雨,人是羲皇以上无?”

      上世纪80年代,文艺界的春天来到了。得知常州出了个“草民竹刻家”,市里的相关领导和文艺界人士不断到范遥青家走访。经市文联专业作家殷志扬介绍,上海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专门创作了《雪芹先生著作图》,由范遥青刻成留青臂搁。

      著名诗人、红学专家、时任全国楹联协会主席端木蕻良也为范遥青撰诗一首:“秋风吹壑翠林霜,烧尽红烛腕底忙。憔悴已赏青竹报,常留艺苑一枝香。”并且撰联三副以赠:“翠竹两三留梦雨,金钗十二展霛风”“青竹作哀玉,金刀剖细鳞”“书作青山常对看,灯如红豆最相思”。

      1988年秋,赵朴初先生设素斋宴请京城多位方家,王世襄带去了范遥青的几件竹刻,让朴老十分赏识,曾挥毫赠诗三首,其中一首是他八十大寿去香港时,在飞机上挥就的。

      王世襄先生的长期提携指导,让范遥青日趋成熟,跻身留青竹刻大家行列。范遥青每次赴京拜访王世襄,总是受到热情接待,或陪同求教京城内的名家,或去故宫博物馆欣赏和学习古人竹刻的技艺……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伦敦维多利·艾尔伯特博物馆东方部负责人柯露茜女士来中国征集艺术品,走过多个城市后,最后由王老推荐了范遥青的三件竹刻,总算让柯女士感觉此次中国之行没白跑。更让范遥青感恩的是,在长达20多年的交往中,王老给他的信件达170余封,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与动力。

      岁月漫漫,范遥青与京城的艺缘依旧如故。北京著名的文化学者、作家荣宏君,师承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而史先生与王世襄先生少年时代就相识,是几十年的旧交,于是荣宏君便得知了江南常州有个农民竹刻家范遥青,遂不辞辛劳找到范家,将王老的信件,编注成《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王老的这批书翰从此将永不封尘,成为文化艺术界共享的宝贵财富。这里还需提及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为纪念启功先生百年诞辰编辑的启功诗集《清空如话》,封面特意选用范遥青镌刻的留青臂搁照片,并附上几句文字:质如黄玉,形似铁卷。不以护身,只适搁腕。先生写字,曾经常伴。

      竹筠青青伴人生。七十又七的范遥青,如今依旧宝刀不老,在竹片上游刃自如。他的艺术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散文家秦牧在谈及人类的文化艺术时所云:“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有贤哲们身体中一粒元素的细胞。”无疑,这便是难分难舍的艺缘……

转自《常州日报》

Copyright © 2019 常州市文化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 苏ICP备15022718号 技术支持:常州网站建设-江苏东网科技 [管理后台]

Top